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4日 来源:
为推动我国塑性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交叉融合,促进前沿发展以及理论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2025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于8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工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湍流与复杂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会议吸引了来自76家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设立了1个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交流体系。
8月23日,北京大学工学部主任、工学院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段慧玲教授在开幕式致辞。段慧玲教授指出,塑性力学作为固体力学的核心分支之一,已发展成为支撑大国重器研发的坚实基石。全国塑性力学会议长期以来承载着推动学术传承、促进学科交流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塑性力学逐渐呈现出多尺度、多场耦合和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特点,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推动现代工程科学的发展。今年恰逢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与工学院重建二十周年,站在工学部成立的新起点上,北京大学愿与全国同仁携手,共同谱写中国力学与工程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
开幕式后,9位知名专家围绕塑性力学前沿作大会特邀报告,涵盖超硬材料、梯度结构、疲劳断裂、多场耦合等关键方向,内容既有理论突破的深度解析,也有工程应用的实践探索。
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杨卫教授作了题为《超硬材料的室温塑性与断裂》的报告,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高华健教授作了题为《金属梯度结构的力学设计》的报告,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魏悦广教授作了题为《对先进材料塑性疲劳断裂机制的研究及讨论》的报告,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周又和教授作了题为《关于超导多场耦合中的弹塑性特征及其电磁-力学行为研究》的报告,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黄筑平教授作了题为《经典塑性本构理论与基于耗散函数本构理论的比较》的报告,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康国政教授作了题为《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及其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分析中的应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磊研究员作了题为《梯度序构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强韧化机理》的报告,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李玉龙教授作了题为《金属材料的动态包辛格效应》的报告,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余同希教授作了题为《重访百年老店“刚塑性”》的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本次会议特别设立圆桌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陈小伟教授主持。黄筑平、余同希、杨卫、高华健、周又和、魏悦广、段慧玲等七位教授分别围绕“塑性本构理论未来发展”“材料塑性与结构塑性的前景”“塑性力学是否正面临宏观理论停滞与微观研究繁荣的矛盾”“人工智能时代塑性力学年轻学者的机遇”“塑性力学与多场耦合的前景”“塑性力学理论在关键工程问题中的角色”“人工智能时代力学人才培养模式”等主题发表看法。
8月24日,8个主题分会场同步举行,议题涵盖:塑性本构理论,弹塑性材料的损伤、断裂、蠕变、疲劳及机理,计算塑性力学,极端环境下的塑性力学,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塑性力学,岩土、冲击与其他塑性问题等领域。各分会场聚焦学科前沿与工程难题,成为与会者跨领域、深层次交流的学术平台。
为激励塑性力学青年人才的成长,本次会议特设博士生论坛,22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生登台报告,研究方向涵盖金属材料微观机制建模、复合材料断裂多尺度分析、极端载荷下结构动态响应、岩土塑性理论工程应用、计算塑性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优化等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青年科研群体的创新潜力与学术活力。
2025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集中展示了我国塑性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也为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学科发展的共识与力量。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