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8日 来源:
当激光在钛合金构件上凝固成形,增材制造的技术革命已悄然跨越物理边界。在增材制造技术持续演进的关键阶段,多源数据协同、工艺可靠性及设计-加工闭环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瓶颈。7月30日上午,一场聚焦"AI-增材制造智能闭环"的尖端技术研讨活动将在中国科技会堂澎湃启航。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立项支持下,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七家顶尖科研机构发起的这场技术攻坚,旨在破解AI融合增材制造中四大核心矛盾:如何打通设计参数、工艺数据与质量反馈的多源异构壁垒?怎样让AI驱动的缺陷识别扛住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千度高温考验?能否实现从拓扑优化到实时修正的毫秒级决策闭环?如何构建动态响应材料形变的自适应控制体系?这些关于增材制造的技术困局,将由执行主席虞钢研究员与胡耀武教授领衔破局。
研讨活动将聚焦AI融合增材制造技术,带来从实验室到苍穹的智能跃迁的技术盛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将系统阐释重大装备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的前沿突破;华中科技大学李好教授将带来复杂曲面结构智能设计技术的深度探索。与会者将围绕AI融合增材制造技术存在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数据支撑不足、法可靠性与工程可实施性不足、产业链协同不畅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与实施路径。这种“数据驱动”的学术交锋,将为AI-增材制造融合开辟全新维度。
7月30日下午与会者将深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一五九厂,实地调研国家重点军工企业及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智能增材制造产线。该厂拥有60余年技术积淀,构建了涵盖铸造、锻造、焊接、数控加工到总装测试的全链条研制体系,配套金属材料检测及六大专业研究室,累计获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其总装产品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家级荣誉,是我国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的标杆基地。
本次活动是继7月18日-21日的中国力学大会-2025之后,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聚焦AI融合增材制造技术高层次专业领域研讨活动。这场技术盛宴的价值远超议题本身。每个数据壁垒的粉碎,都在为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生态铺筑路基;每项闭环控制的突破,都在重塑从医疗植入物到航天发动机的制造范式。与会者的深度研讨将加速智能闭环技术在产业化场景的落地,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与高附加值转型。当智能闭环的齿轮咬合转动,中国智造的新纪元正从图纸走向现实。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