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来源:
2025年6月15日至18日,新颖材料与结构的数学力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of Emerg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在天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承办,吸引了来自全球5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6月15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英国基尔大学傅依斌教授主持。傅依斌教授首先向远道而来的与会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及嘉宾情况,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安排了30个邀请报告,内容聚焦新兴材料与创新结构的设计、分析及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相关的数学与力学问题。
首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环节,由傅依斌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成利教授共同主持。
法国里尔大学Bahram Diafari-Rouhani教授作了题为“具有周期性和无序非厄米调制的弹性结构拓扑相变”的报告,介绍了基于广义SSH模型的理论与数值分析,揭示了非厄米结构中边界模态和角模态的拓扑起源。
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作了题为“生物材料的多尺度断裂机理”的报告,提出裂纹桥接模型用于解释力-化-生耦合下生物材料断裂过程的独特性。
意大利里雅斯特大学Massimiliano Gei教授作了题为“遵循Fibonacci 排列的一维超材料中的波:谱和拓扑界面态的周期性”的报告,利用迹映射几何方法揭示了这种特殊一维周期结构频谱的周期性及其界面模态的形成条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卢天健教授作了题为“超结构的理念、设计方法及典型应用”的报告,提出通过变形机理优化设计超轻多孔结构,实现优于常规结构的力学性能。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Anastasiia O. Krushynska教授作了题为“无序可编程网络中由频率驱动的波控”的报告,提出在无序结构中通过网络修剪策略实现不同频率下局域振动的定制设计。
6月16日下午的学术报告由圣彼得堡大学Alexander Freidin教授与英国爱丁堡大学Marcelo Dias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教授作了题为“声学/弹性波Willis介质及其动力学均化理论”的报告,提出局部与非局部Willis耦合模型,拓展了该类材料在波动调控中的设计空间。
清华大学陈常青教授作了题为“稳定性可调的多途径变形超构材料”的报告,介绍了多种双稳态结构及其可控变形路径,实现形变行为的设计可编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立峰教授作了题为“具有宽频带隙超材料的主动控制”的报告,提出多模态带隙结构设计方法,并结合数字编码实现带隙的调控与拓宽。
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作了题为“有限尺寸水平压层试样的接触分析”的报告,基于辛弹性理论分析了压层接触问题,并验证其在多物理耦合场下的适用性。
西北工业大学杨智春教授作了题为“减振超结构及其在航空工程中的潜在应用”的报告,提出非线性超结构设计策略,用于提升翼板结构的定向减振效果。
圣彼得堡大学博士生赵世翔作了题为“用于冲击载荷下金属材料时变本构响应的塑性松弛模型”的报告,建立考虑温升效应的本构模型,用于描述高应变率加载下的负加工硬化行为。
6月16日报告学者照片
6月17日上午的会议由法国里尔大学Bahram Djafari-Rouhani教授与清华大学陈常青教授共同主持,多位国内外专家围绕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问题作了精彩报告。
宁波大学张传增教授作了题为“压电/磁电弹性材料与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断裂问题”的报告,基于三场耦合理论,系统研究了多物理场对动态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并开发了相应数值模拟工具。
英国爱丁堡大学Marcelo Dias教授作了题为“力学超材料中的损伤研究”的报告,揭示了拓扑极化与单胞结构对损伤路径和断裂韧性的调控机制。
复旦大学霍永忠教授作了题为“液晶弹性体的多尺度本构建模”的报告,构建了考虑排列方向影响的软弹性本构模型,揭示了液晶态材料在多场作用下的变形与响应特性。
浙江大学曲绍兴教授作了题为“软材料空化和断裂的特征尺度”的报告,提出粘结长度控制理论,用于统一解释软材料中空化与断裂的转变机制。
意大利摩德纳大学Andrea Nobili教授作了题为“受拉失稳超结构的连续极限”的报告,通过处理单侧约束问题,建立了微结构系统在宏观尺度下的连续题力学理论。
6月17日下午的会议由意大利里雅斯特大学Massimiliano Gei教授与天津大学王毅泽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作了题为“拓扑物理学视角下的连续梁和网格框架动力学”的报告,从理论上证明了结构中拓扑边态与角态的存在,并提出了界定拓扑相变的准则。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Yuri Viktorovich Petrov院士作了题为“动态载荷下的断裂和不可逆变形”的报告,提出基于孵化时间的断裂模拟方法,用以揭示裂纹传播中的不稳定演化过程。
利物浦大学博士生李维娟作了题为“具有负惯性的可弯波导结构中波的局部化和传输”的报告,分析了含负惯量谐振器系统中的驻波特性及波动传播机制。
北京大学黄国梁教授作了题为“非厄米活性超材料的均化理论”的报告,建立了二维非厄米系统的动态控制本构模型,并设计验证了具有Willis耦合特性的超材料单元。
大连理工大学亢战教授作了题为“功能结构及超构材料的优化方法”的报告,提出多材料界面追踪与跨尺度晶格优化方法,为超构材料的功能集成与可编程变形提供设计范式。
天津大学曹礼云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弹性超表面的波动力学及其应用”的报告,面向薄壁结构振动控制,提出基于超表面降维设计的轻量化波动调控方法,并构建了鲁棒性设计框架。
6月17日报告学者照片
6月18日上午的会议由意大利摩德纳大学Andrea Nobili教授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Anastasiia Krushynska教授共同主持。
圣彼得堡大学Alexander Freidin教授作了题为“化学-力学耦合问题的建模和求解”的报告,从典型问题出发建立统一的化学-力学耦合框架,揭示应力场对化学反应速率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爱尔兰高威大学Giuseppe Zurlo副教授作了题为“向生物学学习:发育过程中尺寸的控制机制”的报告,提出以不相容性驱动的生长模型,成功解释了多细胞系统中形态尺寸控制的物理规律。
英国爱丁堡大学Matteo Taffetani博士作了题为“弯曲细长结构中的镜像屈曲和缺陷”的报告,系统分析了双稳态壳体结构在几何缺陷和加载下的多模态屈曲行为与动态跳变现象。
天津大学黄干云教授作了题为“珍珠层结构中砂浆的最佳体积比及互锁和钉扎对增韧的影响”的报告,建立增强机制理论模型,探讨砂浆体积比与界面互锁对仿生复合材料韧性的优化策略。
天津大学谢宇新教授作了题为“介电弹性体器件的理论建模”的报告,针对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非线性响应特性,提出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框架,揭示其在软体机器人中形变控制的关键机制。
6月18日下午的会议由宁波大学张传增教授主持。
香港理工大学成利教授作了题为“慢波结构的建模、现象及应用”的报告,提出基于柔性结构与渐缩导管构建慢波平台,实现波速减缓与能量聚集的声波黑洞效应。
英国基尔大学傅依斌教授作了题为“周期弹性半空间的表面波调控”的报告,结合预应力与周期结构调控机制,揭示了预应力对表面波速的影响及均匀化理论对求解Biot问题的局限性。
天津大学王艳锋教授作了题为“声振耦合超表面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探索”的报告,提出基于声振耦合的跨介质阻抗匹配机制,实现水空跨界面声波的高效透射与跨介质通信功能。
6月18日报告学者照片
会议最后,傅依斌教授和王艳锋教授分别致辞,对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感谢,特别向已86岁高龄、仍全程参会并认真听取所有报告并给予宝贵建议的黄筑平教授致以崇高敬意。傅依斌教授和王艳锋教授表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离不开与会嘉宾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分享,期待未来在新颖材料与结构的数学与力学研究领域持续深化交流与合作。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