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来源:
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第四届微纳尺度流动研讨会在杭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计量大学计量测试与仪器学院和浙江大学流体工程研究所联合承办。浙江大学胡国庆教授担任会议荣誉主席,中国计量大学包福兵教授和浙江大学李学进研究员担任会议主席。本届会议以“微纳流动驱动交叉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等6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通过51场学术报告和44份墙报展示,系统呈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前沿进展。
开幕式由李学进研究员主持。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微纳尺度流动专业组副组长刘赵淼教授回顾了专业组与研讨会的发展历程,强调青年学者应紧扣国家的重大需求,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技术转化。会议主席包福兵教授详细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并呼吁与会者通过深入交流激发创新活力。
本次会议设置了三场邀请报告和六大专题报告,构建起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北京大学熊春阳教授创新性提出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精准操控方案,西安交通大学韦学勇教授展示了微纳流动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南京工业大学陈苏教授则开创性地将微流控技术应用于新型功能材料合成,三大报告为学科交叉发展指明了新路径。
接下来,与会专家围绕液滴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界面流动、微纳尺度流动、电流体力学及微流体器件与颗粒运动等六大主题,分享了精彩的报告,亮点纷呈。
在液滴动力学专题中,巫金波、朱平安等7位学者分享了液滴稳定性、碰撞动力学与定向运动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微反应器设计、功能材料开发以及高效燃烧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撑。
生物流体力学专题聚焦医工融合,闫昇、陆瑶等8位专家分享了生物微流控芯片设计、单细胞操控/分析和生物组织工程支架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精准医疗、药物开发和疾病机制分析注入了新动能。
界面流动专题汇聚了陈晓东、丁兆东等8位学者,围绕界面动力学与不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展开分享,推动了流体力学和界面科学的发展,为工程应用和技术创新架设了桥梁。
在微纳尺度流动专题中,赵承熙、李高进等7位学者聚焦微纳尺度下的独特流动规律,探讨了该尺度流体力学的新现象与新规律,为跨尺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电流体力学专题聚焦电场驱动流体的多尺度调控,谢彦博、陈光等7位学者从纳米级电流体力学分析到毫米级液态金属运动操控,深化了对电场作用下微纳尺度流体流动机制的理解。
在微流体器件与颗粒运动专题中,陈华英、张婕等11位学者通过微纳器件创新、多物理场耦合调控、活性物质动力学解析及智能算法赋能,显著提升了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环境治理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效能,为跨学科技术融合与产业化落地提供了理论支持与解决方案。
此外,本届会议首次增设了墙报交流环节,44份墙报集中展示了青年学者在微流控芯片设计、单细胞操控及智能材料合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促进了与会者之间关于研究成果、技术细节与应用场景的深入讨论与互动。
会议同期召开了第十一届微纳尺度流动专业组第五次全体会议,围绕专业组成员换届、成果转化及青年人才培养等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刘赵淼教授主持会议,并强调需聚焦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强化医工结合与集成电路等重要应用场景,凝炼微纳尺度流动在多学科交叉中的新生长点,促进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技术成果的转化。会议还确定了第五届微纳尺度流动研讨会将于2026年由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联合承办。
本届研讨会通过高水平学术分享与对话,为推动微纳尺度流动及其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努力推动微纳尺度流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