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来源:
2025年4月11日至4月13日,软物质力学与复杂系统前沿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与复旦大学联合承办,上海市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吕海宝教授,复旦大学霍永忠教授和徐凡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32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育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魏悦广,吕海宝教授,以及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党委书记仇棣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徐凡主持。
魏悦广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冷劲松,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彭慧胜作大会报告。内蒙古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教授武利民,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冯西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樊瑜波,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曲绍兴,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主任、教务处处长林伟,《自然-通讯》高级编辑苏梦颖分别作特邀报告。
魏悦广院士介绍了硬膜沿软材料基底的撕裂问题,采用多种界面分离内聚力模型表征硬膜沿弹性软基底的撕裂行为,讨论了不同界面分离内聚力模型对撕裂结果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新的最大撕裂力幂次标度率。
冷劲松院士围绕智慧材料、智变结构、智变系统和具身智能力学,提出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化的新材料发展方向,并介绍智变材料、结构和系统在生物医疗器械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彭慧胜院士介绍了改变人们对织物传统认知的智能高分子纤维器件,重点展示了在纤维器件上实现具有光电转换功能的太阳能电池、安全存储电能的储能器件等,系统阐释了高分子纤维器件的集成方法。
武利民教授介绍了一系列结构与形态可控的无机-聚合物杂化胶体微球及其空心微球颗粒的构筑,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二者相容性问题。并进一步发现了胶体微球独特的新性能新现象,拓展了胶体微球的应用领域。
冯西桥教授围绕生命系统中难以用传统的欧拉理论和图灵理论进行解释的多尺度稳定性现象,详细阐述了生物组织和细胞的力-化-生耦合稳定性理论,展示了其在解释胚胎发育、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潜力。
樊瑜波教授从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视角出发,介绍了血液循环系统生物力学模拟,生理力学环境下细胞、组织的生物学响应及重建,应力与降解关系和应用,以及基于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的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研究。
曲绍兴教授聚焦通用的水凝胶强韧化、抗疲劳设计策略,介绍了基于海藻糖强氢键的强韧抗疲劳水凝胶设计策略,裂纹尖端软化强韧抗疲劳水凝胶设计策略,调控水含量和水状态的强韧抗疲劳水凝胶设计策略。
林伟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算法和复杂系统研究的发展进程,分享了复杂系统、机器学习、互驱机制及智能能效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聚焦低功耗智能计算架构实现以及系统动力学调节等问题。
苏梦颖高级编辑围绕自然系列期刊集群建设、工程学科出版生态、专业子刊协同发展,总结了期刊编辑模式和流程,并从编辑视角,介绍了在自然系列期刊发表工程类文章的独到见解。
复旦大学教授霍永忠、宁波大学副校长吕朝锋、天津大学教授汪越胜、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少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龙勉、常州大学教授邓林红、国家纳米中心副主任施兴华、清华大学教授刘彬和陈常青分别主持了上述报告。
本次研讨会在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指引下,结合复旦大学120周年校庆,聚焦软物质力学与复杂系统交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深度交流,推动力学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创新。研讨会期间,来自力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软物质复杂性导致的理解调控机制与基本力学原理的核心问题,AI预测前景与挑战,推动了多学科的前沿交叉融通。此次盛会不仅展现了我国在软物质力学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更为交叉学科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期待未来有更多智慧火花在这里碰撞,共同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崭新篇章!
研讨会期间,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组织参会代表赴《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开展党建活动。代表们重点参观了还原陈望道“墨汁当糖”翻译场景的雕塑、记载治学名言的石碑区,观看《信仰之源》纪录片,深入体会革命先驱将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崇高精神。通过参观学习,与会嘉宾深刻认识到基础研究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代表们表示要以陈望道先生“为民族谋真理”的精神为指引,聚焦“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在软物质力学和具身智能领域深耕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