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25年度获奖人:崔一南、徐光魁、王建春、贾铮、翟志刚、田阔、于洋、仇虎、张欢、傅林)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9日    来源:

1758249299619398.jpg姓名:崔一南                        专业专长:固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75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9年获山东大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5-201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至今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

研究领域

极端环境塑性与损伤力学

社会任职:

Inter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冲击波物理与炮轰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理事等。

主要成绩:

面向先进能源与动力装备性能评价与创新设计的迫切需求与学科前沿,开展强辐照、强冲击极端环境力学理论、计算及设计制造方法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1)  提出了缺陷力学理论与计算方法,构建了点缺陷、位错、晶界、裂纹、孔洞多缺陷耦合动力学理论,推动了纳米力学向宏观力学的尺度跨越,极端环境塑性与断裂力学的多尺度融合,形成了抗辐照微构材料基于缺陷工程的性能调控新方法。

(2)  建立了力-辐照-热耦合离散-连续晶体塑性理论与并行算法,将现有辐照后力学性能退化机理认知拓展为可揭示多场同步耦合效应,提出辐照硬化、脆化及辐照生长多尺度预测理论。

(3)  面向强冲击环境,首次建立了三维亚音速/超音速位错弹性动力学方法,揭示了冲击波物理幂律特性的物理起源。

PRLJMPSIJPCMAME等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4项。合作出版英文专著2本、中文教材1本。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Early-Career Award in Multiscale Materials ModellingEmerging Leader in Modelling & Simulation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王仁青年科技奖、爆炸力学优秀青年学者、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教师等。




1758249911141830.jpg 姓名:徐光魁                        专业专长:生物力学、固体力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611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学先后任副教授、研究员、教授。2020-2021年挂职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2021年至今任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2024年创办了“成兴国投-西安交大医疗器械力学交叉与健康诊断中心”校企联合研究院,并担任共同院长。 

研究领域:

  本构关系、细胞与组织力学、医工交叉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首届青托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生物材料与仿生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组员、陕西省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期刊《Discover Applied Science》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编委、《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特邀青年编委、《医用生物力学》编委等。 

主要成绩:

基于统计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原子力显微镜微流变实验等方法,建立了活性材料的粘弹性本构关系,揭示了细胞和组织的粘弹性变形与运动的力学机制,阐明粘弹性特性在发育和疾病进程的变化规律,为疾病诊断、再生医学、医用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发表学术论文 107 篇,包括JMPS9)、Biophysical Journal10)、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Nano Letters4)、ACS Nano3)、力学学报、科学通报等期刊,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1)提炼细胞普遍的微纳结构特征,发展了自相似多级模型,从结构角度揭示了细胞普适的粘弹性标度律响应机理,将其复杂的流变学响应降低到仅用两个力学参数描述,并发现粘弹性标度律特征可用来评估特定的细胞类型和状态。

2)建立了力--生耦合作用下的组织粘弹性本构关系,理论预测并实验发现了不同疾病阶段的组织都会呈现出时间尺度依赖的双段粘弹性标度律响应特征,提炼出多级模量、粘性、标度律指数等病变进程精准评估的力学新指标,并据此自主研制了测量皮肤粘弹性力学性质的设备,对黑色素瘤等皮肤疾病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3)建立了生物界面粘附动力学理论方法,发展了基于多级结构和细胞活性的群体细胞粘弹性变形与迁移运动模型,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模拟群体细胞力学特性与部分运动涌现模式的难题,揭示了力--生耦合作用下细胞活性和几何特征对群体迁移动力学的影响规律。

 

上述成果被D. A. WeitzD. E. DischerD. J. MooneyM. C. MarchettiG. C. SchatzL. M. KeerR. E. Skelto、俞书宏、魏悦广、郑泉水、马余强、董石麟等30余位中国、美国、欧洲的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院士正面评价和直接应用。基于上述成果,2015年入选中国力学学会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年获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结题优秀)、2024年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徐光魁与王刚锋、刘益伦在2020年共同创建的“多尺度力学-医学交叉团队”先后获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021年)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工交叉创新团队”(2022年)、“师德示范建设团队”(2024年)、“青年文明号”提名奖(2025年)、“优秀导师团队”(2025年)等。

 



1758250393949361.jpg 姓名:王建春                        专业专长:流体力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5年2月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7年、2012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2-2016年分别在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名古屋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9月入职南方科技大学,历任助理教授、准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研究员)。 

研究领域

湍流、计算流体力学 

社会任职

任广东省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智能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委员、《力学学报》中英文版青年编委、《力学快报》(TAML)青年咨询委员会委员、《力学与实践》编委。 

主要成绩

主要从事湍流的数值模拟研究。在湍流的数值模拟与流动机理、基于机器学习的湍流模拟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在PRL、JFM、JCP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0多篇。入选了第二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第十四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已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了国家数值风洞工程基础研究、中物院专项项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华为MindSpore学术奖励基金等项目。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一、可压缩湍流的流动机理

(1)发现了可压缩湍流速度场与热力学量的谱的标度律,动能、温度与熵的级串现象,揭示了压缩性对级串过程的影响机理。(2)揭示了高超声速湍流平板边界层中压缩性对流动结构及动能传输的影响机理、壁面摩阻与热流的主导因素,并阐明了转捩过程中摩阻与热流过冲现象的内在机制。

二、基于机器学习的湍流模拟方法

(1)针对传统湍流大涡模拟方法在精度上的局限性,发展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亚格子模型,显著提升了湍流统计量与流动结构的预测精度。(2)针对传统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在计算效率上的瓶颈,提出了基于神经算子的湍流快速预测模型。在相同网格下,神经算子模型的预测速度比传统方法提升了十倍以上,同时能更精确地预测湍流统计量与流动结构。




1758250802305932.jpg 姓名:贾铮                        专业专长:软物质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612


 职称:长聘副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9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博士学位,2015–2017年先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12月加入浙江大学,历任百人计划研究员、长聘副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应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领域:

软物质力学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浙江省力学学会数智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专职编委、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编委。

主要成绩:

长期从事软材料大变形理论、软材料强韧化构筑和功能软体器件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一、软材料大变形理论。发展了自生长水凝胶的力化耦合生长理论;建立了水凝胶电致粘接和超声致粘接的多场耦合力学模型;提出了水凝胶“延迟失稳”概念并阐明其机理;发现了基于材料软化的储能软材料应力缓解机制。

二、软材料与结构的强韧化构筑。发展了基于氢键断裂重组和高度不均匀网络等原理的软材料强韧化设计方法;建立了软材料双层结构的断裂力学理论,揭示了软复合材料中软硬相界面对于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提出了基于分层结构及软复合材料设计的软材料“结构增韧”方法。

三、基于力学原理的软体器件设计与功能调控。利用屈曲失稳、界面调控、塑性流动、各向异性等力学原理与机制,建立了具高可靠性的软体器件构筑方法,构筑了一系列基于水凝胶及弹性体的高性能软体功能器件。

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Macromolecul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2017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9年获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青年学者奖,2021年获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




1758251191101273.jpg 姓名:翟志刚                        专业专长:激波动力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57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8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至今,2020年晋升为教授。

社会任职:

中国宇航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第八届低跨超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英文版、《实验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学报》、《Advance in Aerodynamics》、《气动研究与试验》期刊青年编委。 

主要成绩:

主要围绕惯性约束聚变能源、高超声速多体分离、国防尖端武器等工程中广泛存在的非定常激波传播及其与物质复杂干扰等现象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取得的学术成绩总结如下:

(1)   揭示了非定常波系转变的物理机理,建立了预测非均匀激波传播过程的普适性模型,发现了非均匀激波诱导流场演化的新机制。

(2)   获得了初始条件对激波与界面非定常干扰过程的影响规律,厘清了汇聚效应、流动减速效应、非均匀波系干扰等对流场演化的影响机理。

(3)   基于激波动力学方法实现了二次波系的生成与控制,利用二次波系与界面耦合作用,实现了不同类型界面演化的主动调控。

 主持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0)、国防科工局基础科学挑战专题、军委科技委173重点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先导B课题等;在J. Fluid Mech.Phys. Fluids两刊发表论文60多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及中国力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均排名第三)、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等。




1758262780702885.jpg 姓名:田阔                        专业专长:计算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910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12年、2018年分别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201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联合培养。2020年、2024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现任工程力学系副主任。 

研究领域:

数字孪生;智能优化;结构强度 

社会任职: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专委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航天器振动与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数字孪生与多模态数据专题委员,辽宁省力学学会理事,《应用数学和力学》《宇航学报(英文版)》等10余期刊编委/青年编委 

主要成绩:

聚焦空天结构强度设计中建模精度与计算效率这一核心矛盾,建立了多源数据驱动的结构强度设计方法,实现了分析效率、寻优能力、评估精度的跨越式提升,为空天装备精细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主要成果包括:

1)建立了多保真度数据融合的高效承载分析方法,解决了经典桥函数方法对非线性数据融合精度不足的共性难题,百万自由度模型分析耗时由小时级降至秒级。

2)提出了紧凑空间与复杂约束智能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寻优期望空间动态挖掘与进化搜索,极限减重能力由5%跃升至15%以上。

3)建立了全域实时高精度数字孪生强度评估方法,突破了多源数据时空关联、传感器最优布局、极小样本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解决了应力/变形/失稳波/模态等多类响应全域监测与评估难题。

  在IJSSCMAMEAIAA 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一作/通讯46篇),在科学出版社合著专著2部。在中国力学大会、全国固体力学大会等作邀请报告20余次。成果成功应用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天问二号探测器等重点型号轻量化设计与强度评估,保障型号首飞成功。研发的数字孪生强度评估系统已部署在航天五院、航空601所等总体研制单位,写入2项企业标准,成果转化超千万元。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中国专利金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758251975604415.jpg 姓名:于洋                        专业专长:动力学与控制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6年1月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9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2014年至2016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蓝色海岸天文台)做博士后, 2016年至今历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2016-2020)、教授(2021-今)。

研究领域:

小行星探测的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社会任职:

中国力学学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模态专委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行星论坛理事会理事、《力学学报》《动力学与控制学报》《Astrodynamics》青年编委。

主要成绩:

面向小行星探测任务中的科学问题与工程需求,开展空间复杂环境下颗粒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1)  建立了包含多尺度空间摄动因素的离散元方法,测定了适用于小行星表面星壤颗粒的关键力学参数,从介观尺度给出了星壤侵彻过程的动力学响应机制和预报方法;

(2)  提出了碎石堆小行星结构响应模式的量化方法,揭示了空间颗粒体系撞击扰动传播和碎片云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3)  发现了小行星在近地交会、自旋加速过程中星壤流动的一般规律,与观测和探测任务数据吻合,为小行星形貌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依据。

成果应用于我国天问二号任务和欧盟Hera任务的设计和论证,在《Nature Astronomy》《中国科学》等一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JKW前沿创新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荣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23)和国际天文台联合会授予的42175号小行星的永久性命名(2021)。




 1758262442380149.jpg 姓名:仇虎                        专业专长:纳米力学/物理力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7年1月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7年、2013年分别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4-201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8月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20206月破格晋升教授。2023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研究领域:

微纳米力学、固液界面物理力学

社会任职:

中国力学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微纳米力学工作组成员,《计算力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主要成绩:

面向能源、环境和生命健康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主要从事微纳受限系统物理力学研究,在物理力学理论和方法、受限传输力学机理和性能调控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论文包括:Nature Nanotech. 1篇、Phys. Rev. Lett. 3篇、Natl. Sci. Rev. 1篇、Nano Lett. 1篇、JACS 2篇和Adv. Mater. 1篇。5篇论文入选期刊封面。2022年、2023年分别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四)。主要学术成绩如下:

1)建立了二维受限水的高精度势函数,发现了电致融化、相变-摩擦关联等一系列由受限引起的新颖现象及机理,被诺贝尔奖得主A Geim团队评价为“确定了影响纳尺度下水性质的关键因素”,部分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提出了利用应变/静电作用精准调控纳米通道受限传输特性的新思路,大幅提升了检测信噪比,被领域知名专家的综述论文整段评述,指出该方法“为信噪比增强铺平了道路”。

3)发现了新型纳米通道电渗效应,拓展了纳米通道受限传输在过滤分离、超灵敏传感和水伏发电领域的应用。相关成果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Pharmacy Times、美国物理学会旗下Phys.org等专业媒体以“神奇的碳材料有望革新海水淡化技术”、“能改进癌症检测的新方法”等为题进行报道,还被Nature出版集团评价为“具有前所未有的分辨率”。



1758252946611884.jpg 姓名:张欢                        专业专长:流体力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6年8月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兰州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1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兰州大学工程力学学科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入职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 

研究领域:

风沙环境流体力学 

社会任职: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力学学会理事、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 

主要成绩:

主要从事风沙两相流的研究,在沙尘暴多物理场耦合研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成果。在NC,JFM,EPSL,ACP,JGR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入选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甘肃省领军人才。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1)基于兰州大学青土湖沙尘暴野外观测站“独一无二”的多物理场、多点、实时同步观测数据,建立了沙尘暴大空间电结构反演模型,阐明了颗粒尺度对湍流脉动响应与电荷分离的关联机制,并基于电场远距离效应发展了沙尘暴小时级预警新模式。

(2)提出了沙尘暴电场、湍流风速、沙尘浓度多场关联的小波分析框架,有效揭示了多物理场的统计特征及其标度行为。发现了远壁区电场功率谱相比于风速和沙尘浓度在更宽的波数范围内呈现-5/3幂律,厘清了其主因在于电场具备更强和更广的二阶非线性相位耦合,而近壁区则受颗粒调制作用导致-5/3幂律被破坏。发现电场和沙尘浓度的超大尺度运动具有良好一致性,证实了沙尘暴多物理场的小尺度间歇性和多分形特征主要源自于相干结构的贡献。

(3)系统建立了颗粒-湍流-电场相互作用的DNS、LES和RANS数值模型,实现了风沙跃移运动实时演化的定量揭示。揭示了沙尘非定常输运是产生水平风沙电场的主要物理机制之一和水平电场对风沙跃移输运的增强,湍-电相互作用对颗粒湍泳和倾向性聚集效应的抑制,以及颗粒对内区湍流动量汲取和对外区流体的拉伸扰动能力均呈现出减弱的物理机制。




1758253498529542.jpg 姓名:傅林                                               专业专长:可压缩湍流和计算流体力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8年10月


 职称:助理教授(港澳)/研究员   工作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10年和2013年于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17年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以 “最高荣誉(Highest Distinction)”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1月起,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湍流研究中心(Center for Turbulence Research)进行为期三年半的博士后研究。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与数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可压缩湍流、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数学。

社会任职:

担任流体力学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PRF)和《Acta Mechanica Sinica》(AMS)编委,计算数学期刊《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AAMM)副主编,《Advances in Aerodynamics》(AIA)、《空气动力学学报》及《实验流体力学》青年编辑委员会成员(Youth Editorial Board Member)。同时,担任40多个本领域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包括《PNAS》《JFM》《PRF》《JCP》《SISC》《CMAME》等。

主要成绩

针对高超声速流动的研究难题,通过深入探究基本流动机理,不断提升真实复杂工程中高超声速流动的模拟能力。主要成果如下:

1.  离散双曲型守恒律的高精度数值格式:提出了目标本质无振荡(TENO)格式,解决了传统WENO格式数值耗散大、鲁棒性差等缺陷,实现了对高超声速流动中激波间断和湍流小尺度结构的精确捕捉。

2.  高超声速壁面湍流的物理机理和建模: 揭示了激波—边界层干扰和可压缩湍流边界层中含能结构的物理机理,改进了基于预解算子的湍流线性预测模型;进而提出了广泛适用的可压缩湍流壁面律及新的壁模型,并发展了带壁模型的大涡模拟方法,实现了有传热可压缩湍流边界层的精确模拟。

3.   复杂边界流动模拟的高质量网格生成方法及高性能并行算法:提出了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的网格生成算法,解决了具有复杂边界的大变形流固耦合数值模拟难题;提出了原创的高效并行分区策略,开发了用于模拟高超声速流动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发布了2套高精度湍流模拟开源代码。


发表学术论文约100篇,包括《PNAS》《JFM》《JCP》《CMAME》《PRF》等。应邀开展讲座70余场,参加国际会议70余次。提出的TENO格式被斯坦福大学计算流体力学教科书《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Fluid Dynamics》(4th Edition)收录,并被植入8个开源计算流体力学求解器。获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优青)”资助,荣获香港研究资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2022/23年度“杰出青年学者奖”(Early Career Award, ECA),该奖项在香港所有高校中仅7人获得。入选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2023、2024)。

联系我们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Copyright © 2025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05039218号-1    技术支持:中科服